三平祖師與三平寺
三平祖師生於唐德宗興元元年(784年)正月初六日,俗家姓楊名義中。唐懿宗鹹通十三年(872年)十一月初六日卒于三平寺,享年89歲,加上潤月計算為92歲,敕封為“廣濟大師”,民間俗稱“三平祖師”。
義中在繈褓中就不食葷腥,即所謂“胎裏素”,也就是說他母親懷胎時也吃素。他隨父仕宦宋州(今商丘市),十四歲投拜于玄用禪師門下,剃發出家, 受“五戒”、“十戒”,遲至二十七歲才受“具足戒”(此戒有250條)這是因為未滿二十歲者不得受此戒。受此戒則為“比丘”(梵語,亦作芯舅)所謂“苦行 僧”)也,從此,六十五年的“僧臘”(比丘受戒後的年齡)師從不少高僧,最終的一位師弟是潮州靈山大顛寶道禪師。義中巾侍大顛十年,直到穆宗長慶四年 (824年)大顛圓寂後的翌年,他才雲遊漳水,在漳州開元寺後邊卓庵建“三平真院”。
唐武宗即位後(會昌二年到五年—842到845年)詔令滅佛汰僧,拆毀寺廟,勒令僧尼還俗。於是,義中率領僧尼避入平和山區,墾創田地,過農禪 生活。他又派人傳授少數民族“蠻獠”、“毛人”的桑耕知識,使他們安居樂業、和睦共處。這應歸功於武藝高超的義中及其門下的“綏靖招武”,而義中還為他們 治病。
唐宣宗即位後,大中三年(849年),降旨恢復禪教,漳州重建開元寺,眾僧向朝廷推薦義中的主持。義中年過八十,思念自己在三平山區創建的“三 平寺”,辭掉開元寺主持,重返修葺三平寺。三平寺在平和縣文峰鄉三平村。平和縣置於南明正德十四年(1519年)取“平定鹹和”之義。三平寺主名的由來, 是因古時香客朝山進香,“登者必曆三險三平,乃至岩頂”《漳州府志》,故稱。千年古刹歷經滄桑。今日的三平寺規模,是清未重建的,近年又修葺一新。現在, 汽車可從文峰公路直抵寺前。
三平寺是閩南佛教聖地,每年香客達數十萬人次,近及漳州、泉州廈門某地,遠至港澳、東南亞、歐美 、其香火之盛,為閩南古刹之冠 。
三平寺後的祖殿,塑有廣濟大師金身。大師的遺界及會利子則葬於塔殿的石龕下。唐宋明清,漳州歷代有“十三賢”,多為各宦,他們或捐資或出力,為三平寺重修勒石立碑甚至鋪橋造路,表示敬仰一代禪師“三平祖師”。
禪、梵語禪那 ,意為坐禪或靜慮;禪宗、主張以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,創於達摩的禪學,有達摩面壁(坐禪)九年的傳說。
三平寺雖為禪院,但佛、神、人合杞,達40多位。如:大雄寶殿右側有一廟堂,奉杞“開漳聖王”陳元光及其家屬、部將;祖殿外左側齋室,杞有義中 的廚師“監齋公”。還有宗、明兩代的“潘、顏”二位吏部、戶部尚書,因他倆有功于三平寺,後人追念、塑其像陪杞於寺中。義中的等師之一、唐朝一代高僧“石 鞏慧藏禪師”,也供奉在塔殿左右。此外,大雄寶殿還供奉如來佛、彌勒佛、觀音菩薩等。
三平寺合杞佛、神、人、體現漳州民間信仰的融合性。今年是三平祖師誕生1220周年,為他、他創建的三平寺,撰此文作為紀念。
(作者楊紀波 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 民俗專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