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04/29

廣濟雷音宮沿革簡介


本宮位於台南縣市交界之「柴頭港溪」畔。
「柴頭港溪」其上游為石頭坑(溪)係台江內海汾案港口,明鄭時期漢民移往開發因有「柴頭港民社」而稱之,日據時代又曾命名「八千代川」,清初柴頭港溪在今之正覺寺附近入海,溪口形成柴頭港,欲往今台南縣之官商船隻於柴頭港靠岸南經小北門入府城,北經洲仔尾(鹽行附近)、灣裡(善化)至諸羅(嘉義),是一水陸交通要道。在清代曾繁榮一時,亦曾載運著北港媽祖到大府城拜天后宮媽祖的溪流。

台灣文獻叢刊:『臺江在邑治西門外,南至七鯤身,北至柴頭港溪、新浮埔溪,西吞大海。……柴頭港溪源出石頭坑,受眾陂無源之水,經海會寺前大橋港西流,出柴頭港,注於臺江(此郡城外第一條之右分水也)。……』

祖師應化 廣濟佛法
據悉明鄭時期,漢民隨鄭成功軍隊移駐臺疆發展,廣濟祖師之香火袋亦隨先民所至,以隨身護駕前來安居於臺南府城地區,拓荒墾殖,披荊斬棘,護祐百姓平安順利。
目前本廟所在地,位於柴頭港溪上游綠蔭盎然,竹林蒼鬱,蟲鳴鳥聲,法音天然渾成,是所謂「吉穴寶地」,極適興築寺宇,以彰顯佛法,廣濟眾生!

民國三十二年(西元1943年),日本政府推行皇民運動,以整理寺廟為由,拆毀廟宇神像,為此本宮有關史跡亦遭祝融,僅存有雷華童子神像遺留,先民遂將神像私下民宅輪流奉祀之。後來定居於為黃家專奉朝拜。

立宮渡化 雷華顯威
民國五十年代,由於臺灣當時正步入開發時期,百姓胼手胝足,拓殖事業;又醫藥落後缺乏,百姓每遇病疾,苦無相應之策,莫不呼天求地。雷華童子為廣濟祖師座前大弟子,作為先鋒,聞苦救難,降妖伏魔;祖師並施以佛法教化,醫藥救渡;百姓所求咸應,感念尤深,自此膜拜者日眾,祈求者亦多,凡祈病則痊癒,商則殷盛,耕者豐收,神威顯赫,廣恩普濟。

居士護持 佛道顯化
是時(約民國六十四年),蘇紹典居士(時為南一書局董事長) 因事業初創,多有坎坷險危,適逢廣濟祖師顯化,令其安渡難關,並引領開闢圖書出版領域之新契機。蘇老居士感念祖師德澤,依祖師訓示,茹素清心,讀頌經典,修持佛法,躬親體行,師範眾人,廣結善緣,宏揚佛法。因緣俱足,乃與善眾檀德商請奉迎 廣濟祖師,供奉於火宅,朝夕頂禮,敬仰膜拜。

敦念廣濟祖師佛恩,蘇居士偕同陳、黃、周、謝、呂、吳等大德共同護持,設置廣濟慈善會(約民國六十九年),闡揚道德佛理,弘德積善,布施幫助貧困急難之人士。更積極籌組財團法人管理委員會,以築基建全管理制度,為建設三平清淨道場而努力。為此,禪師與童子之德澤廣披,靈感亦深植民心,宮內氣氛一片祥和;禪師見此時人運已至,便靈示乩子前往堪輿地理,以利設置良吉道場,廣化眾生得以身心安頓離苦得樂。

民國七十五年覓得柴頭港溪現址。依循廣濟祖師與雷華童子忍辱精進與慈悲喜捨之精神,習以敬神學佛之省悟精神為目標,闡揚中華固有文化道德,推行社會慈善福利,端正社會不良風氣,宣化倫理,忠孝節義,以淨化人生,聖化世界為究極目的。

台南廣濟雷音宮管理委員會 編輯

關於廣濟禪師

「廣濟禪師」民間俗稱為「三坪祖師公」,乃唐代高僧。宣宗敕封「廣濟大師」。依史蹟記載正月初六為祖師公出生之日,六月初六為出家之日,十一月初六為圓寂成道日。民間稱之為「三個初六」。

關於本宮

本宮每逢星期二、六由本宮眾神降駕濟世,晚上七時三十分開始登記,,供信眾請教問事及祭改消災,期能衝破惡運,大吉大利,家道興旺,事業順利,財源廣進,老幼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