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04/30

武宗滅佛與三平大師

  史稱“武宗滅佛”即武宗皇帝于會昌五年(西元845年)在全國實施拆毀寺院勒令僧尼還俗的歷史大事。

  司馬光偏纂的《資治通鑒》卷二百四十八唐紀六十四記載:會昌五年七月“上惡僧尼耗蠢天下,欲去之,道士趙歸真等複勸之;乃先毀山野招提、蘭若、 敕上都、東都兩街各留二寺,每寺留僧三十人;天下節度、觀察使治所及同、華、商、汝州各留一寺,分為三等,上等留僧二十人,中等十人,下等五人。余僧及尼 並大秦、穆護、襖僧皆勒歸俗。寺非應留者,立期令所在毀撤,仍遣禦史分道督之。財貨田產並沒官,寺林以葺公廨驛舍,銅像、鐘盤以鑄錢。”“八月壬午,詔陳 釋教之弊,宣告中外。

”滅佛結果,據當朝宰相李德裕《賀廢毀諸寺德音表》奏稱:“拆寺蘭若共四萬六千六百餘所,還俗僧尼並奴婢為兩稅戶,共約四十一萬餘人 (筆者按《資治通鑒》載歸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。),得良田約數千頃。其僧尼令隸主客戶。大秦、穆護、襖二千餘人並令還俗。”杜牧《杭州南亭記》則雲:“ 凡除寺四千六百,僧尼並笈冠二十六萬五百。”

  武宗為何作此震撼天下的滅佛之舉?大致有如下因素:

一、武宗李炎(原名廛)崇奉道教,求丹尋仙,而厭惡佛法。《舊唐書•武宗紀》“史臣曰”批評武宗“棲心玄牝,物色幽人。將致俗於大庭,欲希蹤于姑 射。於是削浮圖之法,懲遊惰之民。志欲矯步丹梯,求珠赤水。徒見蕭衍、挑興之謬學,不悟秦王漢武之非求。惑于左道之言,偏斥異方之說。”這段儒雅駢文,揭 露了武宗醉心於字道求仙,不惜以國家之重萬乘之尊,聽任道人方士的擺 布而沉迷不悟:“上好神仙,道士趙歸真得幸,練官屢以為言。”季德裕亦練曰:“歸真,故宗朝罪人,不宜親近!”但武宗不聽。在補闕劉彥謨上疏忠練,競被貶 官。武宗惑於趙歸真邪說,至於在三殿建九天道場,親受所謂“驅鬼召神”、“治病延年”的法錄。執迷于左道之言,必然對佛法反感偏斥,是武宗滅佛的主觀因 素。

二、佛教勢力膨脹,寺院汜濫,對世俗地主和國家經濟構成威脅且愈演愈烈。例如,李德裕《王智興度僧尼狀》所載:“王智興於所屬泗州置僧尼戒壇,自去 冬于江淮以南懸榜招置江淮自元和二年不敢私度。聞泗州在壇戶三丁必令一丁落發,意欲規避王徭,影庇資產。自西月以來,落發者無慮數萬。”類此借度僧尼實則 規避稅賦的行徑,且深遠影響兵役等方面,是對朝廷的嚴重挑戰,矛盾尖銳,成為武宗打擊和扼制佛教的客觀因素。

三、由於趙歸真等的蠱惑慫恿,促使武宗斷然實施滅佛。趙為道士,精通鉛汞之術。武宗召在宮中,寵倖甚隆。妄信其言,築望仙台,“以為鸞驂鶴馭可指期 而降”。又在禁中主持飛升修煉,耗用大量白銀,並使用騙術,導演以武禦書放在岩穴間,令山神奉獻所費白銀等騙局,搞得武宗暈頭轉向。至是,趙歸真與禁中另 一道士劉元靖同詆佛教非中國之教,蠢耗生靈,從而影響促使武宗決心滅佛。

  然則,“武宗滅佛”時三平(今作坪)寺什麼情況,三平大師如何面對滅佛厄運呢?住事越千年,但見諸史乘著錄或編寫為神話故事者不少,其中《漳州 三平大師啤銘並序》(以下簡稱《碑銘》)是原始史料之一,也是相當可信的,因為撰書者王諷在漳州刺史任內曾進山訪問過三平大師,在大師圓寂後為其撰銘立 碑。茲自《全唐文》卷七百九十一 (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)將《碑銘》摘錄作下:

  “得菩提一乘,嗣達摩正統,志其修證俾人知方則。有大師法名義中,俗姓楊氏,為高陵人,因父仕閩生於福唐縣。年十四宋州律師元用剃發,二十七具 戒。先修三摩缽提,後修奢摩他禪那。……先依百岩懷暉大師,曆奉西堂百文石恝,後依六顛大師。寶曆初,到漳州,州有三平山,因芟雉住持,敞為招提,學人不 遠荒服請法者常有三百餘人。

……武宗皇帝簡並佛刹,冠帶僧徒,大師至於三年深岩。至宣宗皇帝稍複佛法,有巡禮僧常肇、惟建等二十人、剌史故太子鄭少師薰俾蕆其事,旬歲內寺宇一新,因舊額標曰“開元”。

……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宴坐示滅,享年九十一,僧臘六十五。諷自吏部侍郎以旁累謫守漳浦,至止二日訪之,但和容瞪目,久而無言,征其意,備得行止 事實,相見無間然也。問曰:‘《周易》經歷三聖,皆合天旨神道,注之者以至虛而善。’應則以道為稱,以不思而元覽,則以神為名。達理者也。經雲隱而顯不言 而喻,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後之通儒,有何疑也。異日又訪之,適有刑獄,因語及。師曰:‘孝之至也,無所不善,有其跡乃匹夫之令節;法之至也,莫得而私 一,其政則國之彝典。’其於滴道適權又如此,言訖頷之,不復更言,今亡矣!……”

  從《碑銘》摘錄,可以概見三平大師的生平學識,同時還可以與有關資料互參,探索有關問題:

一、三平大師的姓氏、法號、祖籍和出生地及其剃發、受戒地點年代,《碑銘》都有記載。《平和縣誌》(平和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印,1994年版)亦載 稱:“釋義中(784~872)俗姓楊,號廣濟禪師,俗號三平祖師公,祖籍陝西高陵,因父仕閩,故義中生於福唐(今福清縣)。義中從小即不喜葷腥,唐貞元 十年(794),隨父仕宦宗州(治在今河南商丘縣南),投宗州律師玄用,剃發出家,元和二年(807)受戒。”二者比對,詳略小異,基本一致。其中,律師 玄用,《全唐文》(清嘉慶刻本)改為“元用”,乃避聖祖玄燁禦諱。

二、“三平真院”問題,即關係到三平寺創建時間、地址問題。《福建名勝詞典》(198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)“三坪寺”條載稱:“在平和縣九層岩 狹谷中,原寺在漳州市區芝山東南麓。”《平和縣誌》則記載:“寶曆二年(826),義中辭大顛由廣東潮州前往漳州開元寺,後至半雲峰下建三平真院,宣揚佛 法,聽講疑者常有300餘人。會昌五年(845),武宗皇帝滅佛汰僧,禪師遂入三平山,止於九層岩,隨後依靠當地民眾,在大柏山建成三平寺。”

但《碑銘》 卻未提到“三平真院”只稱義中於寶曆(西元825~827年)初到漳州,就在三平山“芟*住持,敞為招提”即創建了小寺,依王諷所雲依舊額標日開元,可解 讀為始建的小寺名開元寺。王諷兩次親訪義中,“備得行止事實”,不應忽略義中先在芝山建寺,再則從《平和縣誌》所載“聽講疑者常有300餘人”推之, 乃本於《碑銘》,似屬同一回事。《碑銘》明確點出三平山,寺名“三平真院”、“三平寺”即以山名得名。何以卻在芝山、半雲峰下建真院而名“三平”?相關課題,值得進一步探討。

三、再則探討武宗滅佛時的三平大師及三平寺的毀廢、重建。會昌五年夏秋間全國性雷厲風行滅佛運動,而早在會昌四年(西元844年)七月,武宗已敕令 沒有敕額的山房、蘭若、佛堂、村邑齋堂一律拆毀,僧尼全部還俗,為滅佛前奏。同年十月又敕毀天下小寺。風暴接踵而至,三平大師肯定受其衝擊,“至於三年深 岩”:逃匿在深山岩穴中達三年之久,得以免於被迫還俗。

會昌五年至大中元年(西元845~847年)剛好先後凡3年。大師創建的招提(小寺宇)則不免被毀 廢了。幫趁“宣宗皇帝稍複佛法”:大中元年閏三月,敕“應會昌五年所廢寺,有僧能營葺者,聽自居之,有司毋得禁止。”因此立即由常肇、惟建等20僧人董理 重建,並在漳州剌史鄭薰的關照下,在一年(旬歲)內使“寺宇一新”。

  按鄭薰,宗子溥,懿宗朝官至吏部侍郎,以太子少師致仕,已去世,故王諷尊稱“剌史故太子鄭少 師薰”。《平和縣誌》載道“大中三年(849),宣宗重興佛法,漳州剌史鄭薰敬仰禪師之德,特邀出山,以開元寺為國開堂,講授佛經。旋又奏賜禪師號為廣濟 禪師。”以此推論,宣宗(季忱)稍複佛法在大中元年閏三月,三平大師應邀出山在大中三年,重建三平寺,當在大元年至二年(西元847~848年)之間。其 後,三平大師於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(西元872年12月9日)圓寂,享年89歲,據說是因古人計歲要加上閏月數,故《碑銘》載稱享年九十一歲。

  以上謹就武宗滅佛與三平大師相關史料,試加合參比對,作了粗淺的探討。筆者限於水準,手頭參考資料不多,難免疏誤,敬請專家學者指正。

作者方文圖 廈門歷史專家

關於廣濟禪師

「廣濟禪師」民間俗稱為「三坪祖師公」,乃唐代高僧。宣宗敕封「廣濟大師」。依史蹟記載正月初六為祖師公出生之日,六月初六為出家之日,十一月初六為圓寂成道日。民間稱之為「三個初六」。

關於本宮

本宮每逢星期二、六由本宮眾神降駕濟世,晚上七時三十分開始登記,,供信眾請教問事及祭改消災,期能衝破惡運,大吉大利,家道興旺,事業順利,財源廣進,老幼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