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平祖師降「眾祟」的傳說及其象徵意義
三平寺坐落在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鄉三平社境內。其廟宇為「三落(進)半」,在中軸線上,有山門、大雄寶殿(大殿)、祖師殿(祖殿、中殿、二殿)、塔殿(塔亭、三殿、殿塔),兩旁還有一些其他殿堂。其祖師殿和塔殿供奉三平祖師公。
三平祖師公是廣濟大師的俗稱,其俗姓楊,名義中。根據唐代曾當過漳浦縣令的王諷所寫的《漳州三平大師碑銘(並序)》的記載,楊義中祖籍陝西高 陵,因其父入閩為官,其生於福唐(今福清市)。14歲時,其父到宋州(今商丘市)為官,他也來到宋州,並拜玄用禪師為師傅,出家當和尚。他「先修三摩缽 提,後修奢摩他禪那」,27歲具戒後,遊學天下,先後從京兆府章敬寺的懷暉禪師、虔州西堂智藏禪師、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、撫州石鞏慧藏禪師、潮州大顛寶通 禪師學法,深得禪宗要旨。寶歷初(825年)到漳州弘法,任三平真院住持,門徒甚多,「學人不遠荒服請法者,常有三百餘人」。「示以俗諦,勉以如幻解脫; 示以真空,顯非秘密度門。虛往實歸,皆悅義味。知性無量,於無量中以習氣所拘,推為性分。知智無異,於無異中以隨生所繫,推為業智。以此演教,證可知 也」。會昌五年(845年),武宗下令各地「簡並佛剎」,強迫僧尼還俗,楊義中率領門徒避居平和縣三平山,建三平寺,繼續弘法。大中元年(847年),宣 宗即位,「稍復佛法」, 楊義中復出,應故太子少師、漳州刺史鄭薰之邀,出任漳州開元寺住持。鹹通十三年(872年)農曆十一月初六,楊義中去世。
至於三平祖師公為何成為該地區人們崇拜的神靈,根據定型於明代弘治十五年(1502年)的《漳州三平廣濟大師行錄》的記載,「(唐)會昌五年乙 丑(845年)之歲,預知武宗皇帝沙汰冠帶僧尼,大師飛錫入三平山中。先止於九層巖山鬼穴前,卓錫而住,化為樟木,號『錫杖樹』。次夜,眾祟舁師拋向前面 深潭,方乃還來,見師宴坐儼然無損。一夕寢次,復被眾祟舁向龍瑞百丈潭中,以籠聚石沉之。其水極峻,觀者目眩。及乎回,見大師如故。於是遽相驚訝,仰師之 道,欽服前言,乞為造院,願師慈悲,閉目七日,庵院必成。師乃許之。未逾五日,時聞眾祟鑿石牽枋,勞苦聲甚,師不忍聞,開眼觀之,院宇漸成,惟三門未就。 怪徒奔走,其不健者化為蛇虺。有大魅身毛楂楂,化而未及,師戲擒住,隨侍指使,曰:『毛侍者』。然後,墾創田地,漸引禪流,南北奔馳,不憚 d險。至大中三年(849年),宣宗皇帝重興佛法,本州刺史鄭公,久欽師德,特迎出山,請入開元,為國開堂。奏賜廣濟禪師。大中十年(856年),建觀音 殿。鹹通元年(860年),架祖師院。至鹹通七年(866年),春秋漸邁,於寺西山下建草堂,時復宴息。鹹通十三年(872年)十一月初六日,集門人曰: 『吾生若泡,泡還如水。三十二相皆為假偽。汝等有不假偽底法身,量等太虛,無生、滅、去、來之相。未曾示汝,臨行未免老婆。』閉目長噓而化。壽九十二,僧 臘六十五。門人移真身於草堂,建於石塔,置田安眾,號『三平塔』,今三平山院者。面離背坎,左生錫杖樹,右澍虎爬泉,東連大柏山,南接百丈 T,西有九層巖,北聳仙人亭,台水口峰若龜浮,逕頭嶺如虹,濟沼 b,韓文祠堂,鬼斧神工,靈蛇錦色,其餘勝概,筆舌難周。」
①換言之,這段記載表述了三平祖師進入三平地區以後,鎮服了當地土著,才在三平地區站住腳,並因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後,而成為該地人們崇拜對象的經 過,以及三平祖師廟(三平真院)中現有崇拜對象的來歷,如三平祖師現配祀的侍者公「蛇侍者」和「虎侍者」就是來源於該文中所謂被三平祖師鎮服的「毛侍 者」。
根據有些人的研究,這一《行錄》所遺留下來的版本,是明代弘治十五年的,但那時的《行錄》則是重刻的,因此,其形成的年代大體是在北宋大觀四年(1110年)左右。
②由此看來,三平祖師公成神的傳說,大致形成於北宋時期。
在這個三平祖師公成神的傳說中,三平祖師是以鎮服了代表當地土著的所謂「眾祟」而在三平地區站住了腳,同時也將土著收服為其手下,後來又為當地人造福,在其逝世後被當地人奉為神靈。有些研究者認為,這些當地的土著是古代的越人後裔畬族或蠻僚。
③對此,筆者表示贊同。換言之,筆者以為,上述的傳說雖不是真實的歷史寫照,但它是通過宣揚三平祖師的「神力」,來表述三平祖師進入這一地區建立佛 寺的艱難,以及三平祖師與當地土著的關係,即如何使當地人信服他,讓他在此落腳的一些艱辛的故事。同時,我們也可以看到,這些被描述為「眾祟」的所謂三平 祖師降服的對象,只不過是當地土著的象徵表達。當然,歷史的事實絕非此傳說所描述的那樣,這是不可否認的。但是,我們所要探究的則是,為什麼該文獻用山 鬼、眾祟、怪徒、蛇虺、大魅、毛侍者等來指稱當地土著,為什麼用楊義中戰勝這些所謂的「眾祟」來贏得人們流傳的神性,以及為什麼在北宋時期形成這樣的傳 說。
以山鬼、眾祟等貶義詞來指稱當地土著,這是大漢族的民族中心主義偏見在作怪,在封建帝國時代,漢族往往把非漢族視為異類,所以,往往把少數民族 描述為怪徒,甚至用他們的圖騰象徵物指稱他們,而將他們視為所謂的獸類,極盡貶損之能事。當然,這是當時漢族民族中心主義偏見的一種反映。 其次,這篇 傳說雖也透露了三平祖師在三平地區建立佛寺的艱辛,但更重要地是以漢人的立場與口吻,借三平祖師的事件與事跡,表述了中原漢人遷移福建後特別是遷居漳州地 區後如何戰勝原居地土著的這樣一個故事。
換言之,也就是說,三平祖師成神的傳說所表達的象徵意義是,中原來的漢族移民最終用各種手段(也許也包括了很不光彩的征服、鎮壓等手段)終於戰勝了 移居地的主人——土著居民,而成為這塊移居地的主人,並把原來的主人——土著居民轉化成為自己的附屬。換句話說,這一傳說表達的意義是:表述了漢族移民從 客人到主人轉化並成為本地人的過程。
其三,由於這個傳說故事大約形成於北宋時期,因此,這一文獻向我們透露了一個資訊,也就是說,在漳州地區,中原來的移民,最終轉化為本地人的時 代最遲是在北宋期間。換言之,閩南人在漳州地區從客人到主人轉化的整個歷程,可能是在陳元光開漳到北宋期間。因為,傳說故事的形成往往都要滯後於歷史事 實。因此,只有這種轉化形成之後才會形成的三平祖師鎮服當地土著的故事。所以,這一篇傳說所表達的是漢人在漳州地區戰勝土著,成為當地的主人或完成了本土 化的意義。
①顏亞玉:《三平史考》,181-182頁,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。
②顏亞玉:《三平史考》,185頁,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。
③顏亞玉:《三平史考》,79頁,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。 (作者石奕龍 廈門大學教授)